医院以质求远 镇院“宝贝”不能丢
日期:2015/7/23 0:00:00 来源:北京协和医院
原载于2015年7月20日《健康报》——
我写此文的原始冲动是有感于一个外国人创办的教学医院,在不到30年的时间培养出一批精英,帮助老协和生存并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和水平,也影响着中国医学的发展近百年。为什么?这样一个历史经验不是中国其他教学医院所共有的,值得深思。如果不认真研究,或者仅以流行的公式化点评一二,美好的东西只能昙花一现。
对于所有教学医院而言,教授是最大的宝贝。教学医院肩负着特殊使命,因此,不管外部环境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在这里培养医学精英的宗旨不能变。
教授是镇院之宝
教授是老协和的“三宝”之一。培养这些“宝贝”,老协和大概用了30年(因日军侵占停办5年),培养模式的独特之处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创办者意在把现代医学作为一种科学理念、一种学术体系移植到中国来,故参照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模式,着手筹建了北京协和医院。创办伊始即把目标定得很高,并在实践中形成一整套独具特色、行之有效
改革开放后,各大公立医院迎来迅速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各学科的业务骨干分批走出国门,学习深造。协和医院的老中青三代人齐心协力,开拓医学新的领域,做着前辈没有做过的事业。很明显,教授始终是医院一宝。
现在,各地来院求医的病人不断增多,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医院建筑面积一再扩大,住院床位总数不断增加,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该继续扩大规模和编制吗?我想,这样做可能不妥。目前应稳定规模,在治病、择师和育人上仍然要坚持高标准、高水平。这将是协和乃至教学医院发展的重点。
哈佛大学原校长科南特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于1889年建院,曾拥有内科学教授William Osler、外科学教授William Stewart Halsted、病理学教授William Henry Wellch以及妇产科学教授Howard Alwood Kelly。他们被誉为医学“四大巨头”。Osler倡导临床大查房,Kelly把妇产科创建为独立的临床学科。他们为医院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教授是培养人才的核心力量,教育不会因学生毕业而宣告结束。教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一辈子的思想和行为。高校教学有“鱼游论”一说,即教授是大鱼,学生是小鱼,大鱼带着小鱼游。一条大鱼带领5条小鱼,与带50条小鱼相比,效果不可能一样。
培养创新人才是关键
造就医学精英不等于要求每一位教授、每一位医生都在同一个水平上;追求高质量和雄厚的学术基础,不等于说医院各学科都处在一流水平。“木桶原理”大家耳熟能详。它是指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是扬长板还是补短板?例如,全国医院排行榜中协和位居榜首,但在国家最高科技奖3位来自医学界的得主中却没有协和人。也许协和拥有的人才平均值高而分差值小,但我们必须清楚,培养具有创业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最重要,所以理想的状况是让短板变长、长板更长。
回溯历史,协和在创始阶段,曾经把美国办院的先进理念移植到中国来。尊重科学,敬畏生命,重视教授的作用,追求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协和接受近百年社会变革的冼礼,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土地上。无论在民国时期,或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协和对促进全国医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成为国内颇有影响力的教学医院。这是协和的特色。今后的发展道路,既不等同于美国的教学医院,也与国内其他教学医院相区别。教学医院应该办得有特色。协和医院有协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