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忐忑、激动的心情,2015年3月我来到了医学的最高学府——北京协和医院,踏入了心目中一直向往的神圣医学殿堂!
为期一天的入院培训,使我了解了“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初步感受到协和这个优秀团队的内在。进入超声医学科学习后,有以下七点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协和之“早”、协和之“忙”。早晨7点开始,门诊就出现了排长队等待诊疗的病人,医护人员也都早早到岗,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第二,学习资源丰富。教学楼胡应洲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医大图书馆都向我们开放。在图书馆经常可以看到穿着大褂和刷手服查阅资料的医护人员。而我工作的医院就没有这么便利的资源,也就没有这种方便快捷的学习途径。
第三,注重收集疑难病例。来协和后发现每个老师都有存图、随访疑难病例的习惯,而且对于特殊病史会及时查阅文献。老师们自我学习的方法也影响着我,这对于我今后的学习提高有重要的启发。
第四,超声报告言简意赅。首先,对于一个器官病变的描述,实行病变分段描述,便于临床医生在繁忙的工作中快速获取
第四,超声报告言简意赅。首先,对于一个器官病变的描述,实行病变分段描述,便于临床医生在繁忙的工作中快速获取超声信息。其次,超声提示非常谨慎。怎么理解“非常”二字?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新手会因为对病变认识的局限性,在异病同影的情况下,认识不到相似的超声图像会有更多的临床诊断。而协和老师们基于开阔的眼界及渊博的知识,在看到超声图像时会有更多的思考,把严谨的临床思维带进检查过程中,对于疾病的认识更充分,增加了诊断提示信息。
第五,罕见疑难病例的科内交流。协和作为医疗的权威机构,罕见疑难病例很多。科会、读片会和病例汇报上同一病例众人获益,教授们的点评更是锦上添花。不仅是听的人,汇报人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第六,教授老师们教学意识强。协和老师们会在出诊过程中讲解疑难病例,提出启发式问题,最后耐心地引导解释进修生提的问题,这样加深了进修生的理解认识。
第七,就诊病人医学知识比较丰富。来协和就诊的患者,多是基层医院首诊后为求进一步明确诊断而来院的,甚至有一些病人是辗转了北京数个权威医院后再来协和就诊的,患者的医学知识已经在多位医师的解释下很丰富了。加上现在网络发达,病人获得自身疾病的医学知识更加方便。记得有一次一位乳腺病人就诊,做完检查后问她的乳腺结节属于bi-rads几类,老师告诉她是4类,她紧接着问是属于a/b/c哪类,当时我就汗颜了。病人丰富的医学知识要求医生解释时更加全面严谨,更倒逼医生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感叹时光飞逝,进修生活已然过半。经历过协和熔炉历练的我,对如何把握进修机会,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协和超声医学科为进修医生安排了如下四种学习方式:记录岗、参观学习、上机操作岗、上机操作+记录岗。选择不同的岗位会有不同的学习经验,也需要不一样的学习技巧。
先说记录岗。在记录岗可以学习老师们对于病变的描述及判断,发现自己对于病变的描述不足之处,使自己对于病变的描述更加规范。同在记录岗的进修生们工作方式会不一样。有的会等老师说,自己再在旁边记录;有的会一边看图像,一边没等老师说就边看图像边记录了,这样等老师描述病变的时候就是在修改自己的报告了。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己的描述和老师的不一样,印象会较深刻。当然,能做到的前提是打字速度要快,自己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记录时有的老师会让进修生自己先做,老师在旁边看着,如果有什么错误,老师会给指出来,并教授正确的做法。这样进修生会对报告描述和扫查方法的差异留下更深的印象,收获也就更大。
其次,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进修生可以紧随老师的图像变换,学习老师的扫查手法、判断思维,同时可以学习老师对于病变的描述及判断。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自由选择,去感兴趣的老师那里多学习,但缺点就是不是自己亲自检查病人及记录,思考可能不深刻。
再次,上机操作岗。上机操作是基于记录岗和参观学习后自己单独练习的过程,概括说上机就是学习再实践的过程。自己亲手做过的病人,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自己已经看过有疑问的病例,请督导老师会诊后,如果自己与老师的思维和扫查方式有差异,会收获很大。这种情况能及时补充自己思维判断和知识的不足,下班后带着疑问查阅书籍及资料。有的病变,督导老师能扫出来,你可能就漏了,为什么你没有看见?是扫查不仔细还是对这个疾病认识不足,没有想到去扫查那些切面?这样的思考只有自己上机后才会有。通过这样的锻炼,再次遇到类似病例的时候,思维判断就会更全面,指导自己的扫查也会更系统,对于自己病变的描述也会越来越规范。进修医生各自的专业基础不同,学习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建议大家在进修工作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进,协和老师们的学识渊博,为人、做学问的谦逊,已深深地影响到我。我唯有倍加珍惜剩余的进修学习时间,才能更深地体会和领悟协和的“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