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春:患者心中的“良大夫”
日期:2015/1/14 0:00:00 来源:北京协和医院
她师承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祝谌予教授,在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的诊治与研究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她秉承“在扬弃中发展中医”的思想,她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高尚医德,赢得无数患者的信任和追随。患者说找她看病“放心、舒心、暖心”,她就是患者心中的“良大夫”——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梁晓春。
“在扬弃中发展中医”
“治疗技术谁更强”?从西医传入中国的百年间,中西医功效之争从未停止过。在中国现代西方医学摇篮——北京协和医院工作,身为中医科主任的梁晓春教授则体悟更深。“西医大夫开口便说最新报道什么,而中医大夫开口就讲古人说什么”。她认为中医应当与时俱进,扬长避短。在梁晓春心目中,理论之争远没有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重要。
在许多综合性医院,中医科往往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位置。但梁晓春立志将中医科发展成“协和百花园中妍艳盛开的一朵”。她在中医科祝谌予、郭赛珊等老师指导下开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研究。在上世纪70年代祝谌予国内率先提出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的基础
“让价值在为病人服务中升华”
徐先生(病案号C5505XX)是已故著名糖尿病专家王姮教授转给梁晓春治疗的一个病例。徐先生弭患糖尿病多年,在内分泌科王姮教授的治疗下,血糖控制尚可,但右足逐渐出现寒冷、疼痛,其中有一个足趾、发黑,被诊断为“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王姮教授推荐他“找中医科的梁晓春医生看看吧”。
此时的梁晓春还只是“小梁”,得到西医大专家的推荐,令她受宠若惊。梁晓春认真辨证,根据他的“凉、麻、痛”症状,诊断“肾阳虚损,筋脉阻滞”,以附片、桂枝、生地、丹参、葛根等中药“温阳”,以水蛭、细辛、蜈蚣、穿山龙等中药“活血”,2周之后初见成效。每周复诊两次,3个月后,患者手足发凉症状明显减轻,足趾发黑情况明显好转,王姮教授在病历上写下“糖尿病足,经中药治疗明显改善”。
唐先生是一名糖尿病肾病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对梁晓春的话奉为“圣旨”,迷信到她开出的方子“一味药不许增,一味药不许减”。他第一次出现在中医诊室时的情景仍然清晰:“开始是他妻子搀扶着他走进来,面色晦暗,情绪不好,基本上只答‘对’、‘嗯’、‘是’几个单字。”当时唐先生肌酐199umol/L,尿素氮20mmol/L,同时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要人搀扶才能就诊。唐先生坦言,多年病痛的折磨下,他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梁晓春温婉地安慰他:“没事的。你的病虽然很重,但是经过治疗会好起来的,你不要着急,先服几付药试试吧。”
在梁晓春的精心调理下,唐先生的病情有所好转,肾功能指标也逐步下降,现在基本恢复到正常值。“现在我的眼睛看东西清楚多了,身体也变好了,我还把我的父亲也带到协和请梁大夫看。”唐先生充满感情地说,“梁大夫看病,放心、舒心、暖心。她就是患者心中的良大夫。”
看病三境界——“治病”、“悯人”、“走心”
在中医科,常常可以看到像唐先生这样的老病友,坚定不移地跟着梁晓春,七八年,十余年……一个跟随她多年的老患者在好大夫网留言:“我寻求梁大夫的帮助已经好多年了,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生病是不幸的,但是能遇到这样好的大夫是不幸中的万幸。”梁晓春认为,看病的三个境界应当是“治病”、“悯人”、“走进病人的心里”。医生能不能做到耐心倾听直接影响治疗决策、效果及预后。如果能把患者当作“至亲之想”,就能做到“见彼苦恼,若己有之”。
一位中年女性患者,主诉糖尿病3年有余,起初仅靠饮食控制加运动锻炼,血糖就可达到正常,可近半年来血糖控制特别不好,服用外院医生开具的多种降糖药后,血糖依然居高不下。她抱怨说“药都白吃了”,梁晓春发现她满脸愁容,眉头紧锁,似有心事。
“你好像有什么心事,可以告诉我吗?”梁晓春决定留下她门诊结束后“深聊”。当她看完最后一个患者时已是中午快1点了。虽然错过了午饭时间,但梁晓春还是耐心听她倾诉自己心中的烦恼。原来,这位女性患者怀疑自己的老公有外遇,又不愿戳穿,整天“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以致“百药不医”。梁晓春耐心地开导她,并用疏肝理气的药方辅助治疗。当女患者第二次复查时,血糖降下来了,紧锁的眉头舒展了,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梁晓春说:“有时治人比治病更重要。中医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绪的变化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及预后。虽然牺牲了午饭和休息时间,但换来了患者病情的改善,收获了患者的信任,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还为国家和个人节省了不必要的医药费开支,何乐而不为?”
“成为孙思邈一样的苍生大医”
梁晓春记忆中的童年,永远翻腾着中草药的苦涩。“小时候,妈妈身体很不好跑医院,买药、煎药成了常事,有时忙到耽误了上学。那时我就想,我要是中医大夫多好啊!”带着这样的梦想,梁晓春如愿走进了北京中医学院,并立志成为孙思邈一样的苍生大医。为了满足老病人的加号需求,十多年来她坚持每天早晨7点钟开诊,春夏秋冬,风雨无阻。为了不耽误患者的治疗,从医30余年来她从未休过病事假。
2010年,梁晓春值夜班时不慎跌倒造成右上肢骨折,她还是忍痛值完夜班,第二天住院手术,术后第三天她又出现在门诊。她就是这样从不失信于患者。白天在医院为患者服务,晚上回到家,则是忙碌着阅古籍、做科研、审稿件,“只是把办公桌搬回了家”。
梁晓春经常对学生们说:“做医生首先是做人,其次是做事,再其次才是做文章。”她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医学道德教育,率先将《大医精诚》等传统医德教育引入全国高等学校医药教材《中医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和医德教育,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委员会教学成果二等奖,个人荣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
多年来,她先后荣获了“全国杰出女中医师”、“全国郭春园式的好医生”、“全国优秀中医健康信使”、“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等多项荣誉。协和医院中医科在她的领导下蓬勃发展,成为卫生部重点学科(中医内分泌),并荣获全国综合性医院中医药示范单位及北京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等称号,中医科病房被评为“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梁晓春把《大医精诚》悬挂在中医科新诊区的墙上,以此勉励自己和中医科全体同仁,乘坐“协和号”航空母舰,努力成为梦想中的“苍生大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