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的建立起始于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面向21世纪建设高质量、低成本的中国学术性城市医疗卫生体系的计划”。2001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在院领导支持下,在内科学系统一协调下成立了综合内科病房,制定了内科多学科联合查房制度,并作为综合内科病房的专科查房制度。2004年3月内科学系独立三级学科--普通内科(Division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DGIM) 正式组建,成为我国医学高等院校内科学系中首个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学术性普通内科。
学科人员梯队
自建科以来,我科有计划地进行人员梯队建设,由建科初始的3名医生,现发展成为拥有主任医师2名(曾学军、陈嘉林)、副主任医师1 名(方卫纲)、主治医师6名(黄晓明、王玉、黄程锦、沙悦、朱卫国、焦洋)的医生团队。所有医生均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毕业,并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完成住院医生培训,担任过内科总住院医师,具有扎实的内科基础。2011年,现任内科总住院医师孟婵、徐娜即将加入普通内科团队。除科室正副主任建科前曾赴美学习普通内科的建设以外,2名主治医师(朱卫国、焦洋)在住院医师培训期间曾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内科住院医生交换项目”选派至UCSF学习3个月,黄晓明和沙悦主治医师由北京协和医院学科发展基金资助在UCSF
...(查看科室全部简介)
进行短期培训。
学科人员在学术组织中的任职情况
科室主任曾学军医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2002年赴UCSF学习一年。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副主任,并担任卫生部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社区老年健康管理规范制定专家组组长,国际痛风研究小组中国代表,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中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基础医学与临床》、《中华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中国全科医学》、《中国社区医师》等杂志编委。
方卫纲医生,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2002年赴UCSF学习一年。2010年任科室副主任。中华临床流行病学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陈嘉林医生,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国输血杂志》编委。
诊疗技术水平
在医院、内科学系和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下,我科实行以病人为中心的内科疾病综合医疗模式。从建科初始即强调病房和门诊医疗的连续性,为病人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医疗服务。
近几年的临床实践表明,普通内科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有效地利用北京协和医院的综合资源(人力、空间等),充分发挥我院临床和医技科室的整体优势,将优秀的临床思维与先进的诊疗技术相结合,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病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体现我院国内领先的整体医疗水平。目前我科已逐步被院内外同仁认可为北京协和医院有效的内科疑难病诊治平台之一,我们将积极致力于对内科疑难重症进行规范化处理的探讨。
科研情况
除了向专科学习开展临床和基础相关研究外,普通内科的科研发展方向更加关注医学和公共卫生、医疗质量、社区服务、医学教育等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目前我科已有2名青年医师获得科技部科技新星培养计划资助,部分医师获得人事部人才启动基金、北京协和医院青年基金或百人计划等的资助,加之医院2008年提供的学科发展基金,有力地推动了我科科研工作、医生科研技能培养、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开展。
教学情况
建科伊始,注重教学即为普通内科的一大特色,我们尝试了针对见习医生、实习医生、住院医生和进修医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我们的宗旨是将医学教育的意识渗透在每天的日常工作之中,使人人求知、求新、求精,人人都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从而高效地提高不同层次医生以及医学生的整体水平。
科室管理
普通内科始终重视科室制度和文化建设, 注重发现和提出问题、促进医院系统建设,已经逐步形成了团结向上、认真求实的科室氛围,为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隐藏科室简介)
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
7月8日
星期二
7月9日
星期三
7月12日
星期六
7月13日
星期日
7月14日
星期一
7月8日
星期二
7月9日
星期三
7月10日
星期四
7月11日
星期五
7月8日
星期二
7月9日
星期三
7月10日
星期四
7月11日
星期五
7月12日
星期六
7月13日
星期日
7月14日
星期一
7月8日
星期二
7月9日
星期三
7月10日
星期四
7月11日
星期五